666666666.jpg

不斷想像,就能拒絕誘惑,消除壞習慣。

多數人在養成新習慣的過程中,都會感到十分沉重,遲遲難以付諸實踐。那麼,想要重新養成習慣時,重點究竟為何呢?

首先,向各位介紹以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.米歇爾博士為中心的研究團隊,於一九六八到一九七四年進行的「棉花糖實驗」。許多媒體都曾介紹過此實驗,相信已有不少人聽過,不過請容我稍微介紹此實驗的概要及其想表達的核心概念。

實驗人員給六百五十三名四到五歲的孩童一塊棉花糖,並且告訴他們:「你可以馬上吃下這塊棉花糖,但是,假如你能忍耐十五分鐘不吃,我就會再多給你一塊棉花糖。

語畢,實驗人員便離開該房間,並前往隔壁房間,透過單向鏡觀察孩童們的行為,究竟會如何。實驗顯示,其中有六成的孩童無法忍耐誘惑,立刻將棉花糖吃下肚;四成的孩童則是忍住誘惑,成功獲得另一塊棉花糖。

研究團隊又於一九八四年進行追蹤調查,結果發現相較於無法忍耐誘惑,立刻吃下棉花糖的孩童,那些忍住不吃棉花糖達十五分鐘的孩童,在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平均分數高出前者約二百一十分。

爾後,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在四十年後對其中六十名孩童展開追蹤調查,企圖掌握他們的腦部活性。結果發現,幼年時成功忍耐不吃棉花糖的人,長大成人後也不會輕易地屈服於誘惑;相較之下,幼年時無法忍耐不吃棉花糖的人,則馬上會對輕微的誘惑產生反應。這是因為他們的腦部特性不同所致。

追蹤調查指出,在幼年時無法忍住不吃棉花糖者的腦部構造當中,與成癮症等疾病有關的部位(腹側紋狀體)較容易活化,而負責抑制誘惑的部位(額下迴)活性則比較低。

也就是說,當事人在四歲時能否忍住不吃棉花糖達十五分鐘,其日後的人生將會大相逕庭,腦部發展狀況也將隨之改變。透過上述研究,讓我開始認為,假如想擁有成功的人生,具備「自制力」(即「忍耐力」)非常重要。

養成習慣,其實不需要毅力

讀到這裡,或許有不少人開始認為「養成新習慣」,就必須憑藉「自制力」與「毅力」的想法。

事實上,我曾經聽過有人為了鍛鍊﹁毅力﹂,在車站前放聲高歌,藉此進行訓練;因為他們誤以為必須非常拚命努力,才能養成新習慣,甚至因而累 垮自己。

除此之外,或許也有人發現,自己幼年時正是屬於難以抗拒誘惑的類型,因此擔心人生是否會變得一蹋糊塗、腦部無法戰勝誘惑等等。其實,我自 己也曾經是難以抗拒誘惑的孩童。

在正式下定論前,讓我們看看那些成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童,在棉花糖實驗中的表現。

沃爾特.米歇爾博士於一九八九年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,內容是關於那些成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童,其腦部在實驗中的各種變化。

在實驗過程中,成功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童,並非緊盯棉花糖,並口吐「我不能吃!我不能吃!」的話語。事實上,他們並非仰賴「毅力」贏得第二塊花糖,而是透過「唱歌」、「一個人玩遊戲」、「閉眼睛」等方式,將注意力自眼前的棉花糖移開。

除此之外,研究也指出,那些忍住不吃棉花糖、但絲毫不覺得難受的孩童,他們在腦中做了更聰明的事;透過豐富的想像力,將口感柔軟甜美的棉花 糖,想像成又鹹又硬的食物,藉此讓自己對眼前的棉花糖興致缺缺。

也就是說,這些孩童能夠自由操控腦海中的想像,並藉此戰勝棉花糖的誘惑,而並非「強忍」著自己「不能吃」。

 

想知道更多「意志力增強計畫」嗎?請看任何人都適用的《鍛鍊你的意志力》

立體書封 ok.jpg

博客來   http://goo.gl/tN64PN

金石堂 http://goo.gl/gExBDQ

誠  品 http://goo.gl/h4k4U3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采實文化官方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