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管未確實指導工作,沒有給予部屬任何支援,不瞭解部屬現況就下達指令;不問過程,只看結果給評價;只要部屬犯一點錯或失敗,就針對這些錯失責備個不停。究竟該如何改善?怎樣才能進步?完全沒有給予具體的建議。

許多企業中,像這樣無法給予部屬適當關照和指導的主管正在增加當中,為了探討其中原因,以下舉出四種難相處且無法帶人的主管類型。

【類型1】沒時間與部屬互動的超級大忙人

其中佔最多數的類型是把全副精力都用在自身的工作,完全沒有多餘精神及時間放在管理的主管;雖然覺得必須帶領部屬,卻不知道如何與他們互動。

這樣的主管幾乎整天都在外面跑,待在公司時,又被會議及批核公文等工作佔據了所有時間,回到家還要處理沒完成的工作,因工作而耗費的時間和體力都已經達到極限。在這種情況下,或許當事人毫無所覺,但會自然散發出「別打擾我」的氛圍。
他們並非不關心部屬,只不過眼前的工作已經消耗了他們所有的精神。他們沒有時間思考部屬的狀況或給予協助關照,也沒有時間和他們溝通,主管們雖然內心很在意,但他們不希望因為半調子的溝通,使得部屬無所適從,或是因而疲於應對部屬的問題。
換句話說,他們雖然有心想要和部屬互動,卻因為沒有時間,溝通變得草率,因而無法建立良好的互動,也就搞不清楚部屬的心情。雖然認為必須設法解決,但總是沒有付諸行動。在這樣猶豫不決的想法當中,主管還是得為每天的工作與績效疲於奔命。
這些主管們看起來或許是以忙碌為藉口,逃避與部屬溝通,但實際上,他們不論時間或精神都已經被逼到極限了。

【類型 2】對指導部屬缺乏自信,害怕講錯、做錯

第二種類型則是缺乏自信,因此不敢太干涉部屬作為的主管。他們擔心自己的指導態度是否合宜,自己的專業度是否足夠,會不會讓部屬有不好的觀感,因此不知道如何與部屬互動。

現在和過去的時代不同,工作業務也變得專精且多元化。因此,主管不可能熟悉所有的業務細節,許多主管並未具備具體指示問題或改善方法的相關知識及技巧。反而是部屬因為重複同樣的工作,在特定領域中,知識或經驗的累積更勝過主管,反而比較瞭解狀況。

萬一給錯建議,反而會讓部屬懷疑自己的能力,認為部屬比自己更清楚工作內容,因此不給意見、不干涉部屬,或是認為不要干涉比較好的主管,也正在增加。

其實主管不需要具備該業務的知識或技巧,而是評估工作的程序適不適當、有沒有必須調整的事項、接觸客戶的方法是否能更有效率。和部屬一起思考的話,或許就能發現當事人沒想到的做法,或是提前發現風險。然而這些主管認為,如果無法比部屬更熟知該項業務,就無法給予具體的建議。

主管最重要的工作,是確認部屬是否依照個人的目標去架構工作流程,有沒有推估可能發生的風險,以及當預估的風險發生時,是否有因應對策。若是部屬已經對這些都有具體的計劃,當部屬需要時能夠和主管商量,這樣就沒問題了。

許多主管由於當前的知識或經驗不足,以致完全不敢干涉、確認部屬的工作狀況,無法和部屬建立信賴關係,因此也漸漸喪失身為主管的自信。

【類型 3】無法信任他人,獨攬工作

第三種類型的主管,則是獨攬全部的工作,不知如何分配給部屬。由於過度重視工作績效遠超過帶人,這類型的主管弄錯了和部屬互動的方法。他們把工作順利當成是第一要務,所以對於部屬工作沒有進展,或是發生過失極為敏感,只要出了一點差錯就焦躁不安,要是連續幾次出錯,就會表示﹁算了,我來﹂,自行承擔工作。

久而久之,主管便不再交辦新的工作或難度較高的工作給部屬,擔心若是因此出錯,反而會造成自己的麻煩,所以不委託工作給部屬,尤其是年輕的部屬。因此年輕的部屬只是不斷重複同樣的事務,永遠沒有機會嘗試具挑戰性的工作。
這樣的主管確實對工作全力以赴,這一點無法苛責。但這麼下去,部屬無法成長,主管本身也獨攬大量的工作,很可能在某一天崩潰,這種因為不信任部屬能力,而把自己逼到絕境的主管也很常見。
【類型4】放任部屬自行摸索,漠不關心

第四種類型的主管,本身雖然盡力試著和部屬建立良好的互動,實際上卻無法和部屬同心協力。他們雖然知道帶人的重要性,卻搞錯了互動的方法。

這樣的主管沒有顧慮到部屬仍然處在缺乏自信、不安的狀況,就認為可以把工作委託給部屬,絲毫不加干涉,認為部屬已經有能力承擔。但是站在部屬的立場卻認為,自己明明感到不安,主管卻沒有任何指導,感覺自生自滅─可惜主管無法感受到這點。

另外也有相反的情況,從主管的角度來看,認為部屬能力還不足,因此每件事都一一確認,那件事進行得怎麼樣?這件工作處理得如何?稍微進行得不順利,立刻指摘該怎麼做。但是從部屬的觀點來看,卻認為沒有得到主管的信任,永遠都被視作菜鳥,因而喪失自信。

後者的情況,並不是主管不關心或不給予指導,而是不授權、不信任部屬。這樣的主管也相當多;不過,自認為給部屬成長機會而委託工作,結果只是放任、置之不理的主管,還是占大多數。

這是因為主管和部屬對於部屬成長的過程,在認知上產生差距,這也是因為溝通不足造成的。

另外,有些主管則誤會了管理的定義,以為掌控工作進度就是帶人。他們幾乎每天都要確認部屬的工作狀況,進行得不順利時就大聲激勵,「做出成績來!」「努力在期限內完成!」,以為鞭策部屬就盡了管理職責。他們沒有和部屬一起思考工作進展不順的原因,思考更好的方法,所以從部屬角度來看,只會覺得主管淨是出一張嘴。

實際上,很多主管不瞭解如何與部屬互動、該如何帶人,因此就部屬的角度來看,當然覺得主管沒有給予必要的建議或協助。
◎信任,是職場人際關係的基礎
以上四種主管類型,無論成因為何,他們都無法和部屬保持適當的距離。在這個階段,還不會做出讓部屬感到威迫性的舉動。不過,也有主管無法拿捏這個距離分際,因而採取不恰當的行動。
自己的工作不順利、認為不被部屬接納、部屬未達預期成果,或是工作連續出差錯等,內心的焦躁表現在對部屬的態度上,勃然大怒失控地斥責部屬;或者是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,所以下達目標不明確,甚至矛盾的指令,使得周圍的人無所適從,判斷失準。另外,也有一些主管只顧明哲保身,一味怪罪、壓迫部屬,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;一旦出了紕漏,卻推諉卸責,只想當不沾鍋─如果是這樣的主管,確實無法令人信任。

如果你的主管為了自保而強人所難,你還是必須保護自己。避免被主管逼到走投無路,和對方保持心理上的距離,客觀地觀察主管;掌握他的情緒,學習如何應對,或是技巧地置之不理。也不要獨自煩惱,而是和其他前輩或同事一起思考如何應對,如果有同事因主管的緣故而苦惱境時,就應該互相協助。

如果這麼做仍然無法改善狀況,你就必須和人事或其他部門的主管商量,也有人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情況,不希望主管威迫的目標變成自己,因此隔岸觀火。如果同部門的同事們能夠一起商量應對方式,至少有人可以站在你這邊。

這種主管忘了在職場上最重要的一件事,那就是主管和部屬間的關係,是建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。不論主管說了多少堂皇的道理、執行工作的正確度有多高,如果沒有和部屬建立互信關係,就無法正確地傳達原本的想法。

而只要彼此能建立起深厚的互信關係,就算理解上出現偏差,或是發生錯誤,都能夠修正,對方也會願意配合,但這些主管卻忽略了應該和部屬建立「互信關係」,才是最重要的基礎。

※更多《和主管相處的技術》〉〉〉http://goo.gl/aC4U6e

arrow
arrow

    采實文化官方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